引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不仅考验了中华民族的韧性,更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这一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一座永恒的坐标。

(图片来源: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山河永忆,生命以歌
2025年4月4日,川北医学院研究生工作部(处)组织校研究生会成员赴北川地震遗址,开展研究生“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铸魂专题活动。通过"行走的思政课"模式,实现抗震救灾精神的具象化传承。
上午9时许,师生一行踏入北川老县城遗址。倾斜的楼体裸露着扭曲变形的钢筋,碎裂的混凝土块堆叠成丘,半掩埋在土石中的汽车残骸锈迹斑驳,车窗玻璃呈蛛网状裂痕。沿主街前行,一栋五层居民楼的断壁赫然矗立,三楼窗框被拧成麻花状,悬吊在空中的防盗网随风轻颤。满目疮痍的废墟间隙,新草从地缝钻出,藤蔓攀援裂隙,凋敝与新生在此形成强烈对冲,构成了一部无声的“灾难启示录”。置身其中,悲怆于生命的渺小与脆弱,震撼于万众团结的无畏与坚韧。

沿途,研究生工作部学生科张浩老师结合不同的遗址实景,为同学们讲解了地震的成因、灾害影响及自救知识。他详细阐释了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及破坏特点,并强调尊重科学规律、提升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性。

在通往北川中学旧址的坡道上,队伍与多批吊唁群众擦肩而过,有人静默驻足、有人泪眼凝视、有人手捧白菊,有人将黄丝带系在断裂的树干上。遗址纪念碑前,师生们列队肃立,向地震中逝去的同胞默哀致敬,他们手捧鲜花,依次献花,庄重的仪式承载着深切的哀悼,现场气氛肃穆凝重。

在随后的参观行程中,师生走进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纪实照片及影像资料,全景式呈现了地震灾害的破坏性场景与抗震救灾的壮阔历程。驻足于定格灾难瞬间的照片墙前,凝望承载生命故事的破损课桌、扭曲时钟等实物展陈,师生们通过“时空对话”,深切体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精神。陈列于展柜中字迹斑驳的“党员请战书”、已褪色袖章与一面面签满姓名的救援队旗,集中诠释了共产党员"灾情就是命令"的使命意识,构筑了鲜活的党性教育现场。

研究生汪劲州表示,通过实地感受灾难现场的时空印记,深切体会到抗震救灾精神与医者使命的本质共鸣——无论是废墟中的生命接力,还是手术台上的分秒必争,都需要以科学为盾、以仁心为刃。

张浩老师表示:在清明这个慎终追远的时间节点,于悲怆与新生交织的北川,贯通历史灾难与现实担当的时空联结,旨在让师生铭记灾难启示,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医学实践,使学生在缅怀中获得成长,带着对自然的敬畏、生命的尊重与责任的担当,将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守护健康的行动指南。

(图片来源: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