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川北医学院研究生工作部组织校研究生会成员、研究生骨干代表前往四川绵阳市梓潼县的中国“两弹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此次活动旨在结合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使命,通过实地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激励研究生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科研报国的实际行动当中。

据悉,梓潼“两弹城”所在地是我国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20世纪60年代,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即原核武器九院)从青海迁至梓潼,在此扎根建设了23年,先后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定型和新一代核武器原理攻关等重大国防科研任务,铸牢了共和国坚实的“核盾”。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两弹一星”元勋曾带领数万名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艰苦奋斗于此,孕育并践行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活动过程中,师生们先后参观了两弹历程馆、将军楼、邓稼先旧居、三防教育馆等“两弹城”各个展区。展馆内陈列的大量珍贵历史照片、手稿文献和科研实物模型,将大家带回到那段封闭艰苦却激情澎湃的岁月:从铀矿勘探、理论验证的实验装置,到1:1还原的原子弹和氢弹模型,一幕幕历史场景生动再现。讲述着“争气弹”从无到有的研发历程,播放核试验影像资料时,现场师生无不为之震撼。大家时而驻足凝视,时而低声交流,真切感受着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两弹一星”的光辉历程,对老一辈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通过参观学习,师生们更加直观地领悟了什么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老一辈国防科技工作者舍家报国的家国情怀。

在邓稼先旧居那间简朴狭小的房屋里,墙上悬挂的泛黄历史照片和手稿复印件静静诉说着年代的故事。一件件陈列品仿佛让时光倒流,“青山铸剑,壮我国威”,站在先辈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大家深深为之动容,在邓稼先铜像前,庄重献花,表达对这位科学巨匠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研究生工作部培养科科长张渊深受触动,他说“无论是“两弹”研发的辉煌成就,还是医学创新的不断突破,其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与智慧。他们以‘问题导向 + 系统思维’为指引,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才使得我们在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研究生沈子屹表示,通过此次实地参观,我深受教育和鼓舞,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要将此次汲取的爱国热情和科学精神融入今后的学习科研中,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勇攀医学科研高峰,“争气”新时代。

研究生陈艾佳表示,我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立志投身核医学和放射医学领域的研究,可能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可以像两弹城近旁的野花一样,把健康的希望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研究生工作部学生科科长、校研究生会指导教师张浩表示:此次教育活动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意义深远,不仅加深了研究生对核科学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巨大贡献的认识,也强化了将个人专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担当。同学们从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深刻体悟到核技术和平应用对人类健康的深远影响,认识到自身所学医学专业肩负的时代责任;同时,从老一辈科学家自力更生、协同攻关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了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信心与决心。站在“两弹城”的红色土壤上,我们切身感受到共和国“核”力量的厚重底蕴,我们要讲好中国“核”故事,把“两弹一星”精神融入科研实践,结合所学所长在推动医学发展、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征程中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邢艳表示:”两弹一星”精神为新时代医学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精神坐标与实践方法论:它不仅是激励医学生追求卓越的“强心剂”,更是引导其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导航仪”。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征程中,这种精神将转化为攻克医学难题的利剑、温暖基层百姓的灯火,让“大医精诚”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川北医学院注重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形式创新,将持续开展川北医学院研究生“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铸魂专题活动。不断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在医学教育领域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核”故事,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获悉,我校研究生“强国有我,‘核’你一起”宣讲项目申报正在积极筹备中。该项目旨在由青年学生讲述中国核事业的奋进故事,传播“两弹一星”精神,推动红色基因融入校园文化。此次梓潼“两弹城”主题活动的所见所感将转化为鲜活案例,成为宣讲团成员日后分享给更多青年学子的生动课程,为项目申报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