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党总支下设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16名。基础医学院党总支在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围绕中心抓党建,突出立德树人主线,扎实细致地开展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工作。在各项工作中时刻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断开拓进取,求实创新,探索和凝练工作特色,发挥了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理论学习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二级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等制度,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加深对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统一思想,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基础医学院领导班子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每周一次的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学院各项工作。党政领导团结协作,一岗双责,率先垂范,加强引领,凝聚共识。
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完善8个党支部的建设,配齐配强支部委员,督促支部委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新党章、学校党政工作要点,提高了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总支每年开展专题党日活动一次,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教师、学生的党性教育,保持党的先进性。抓好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发展工作,确保发展质量,做好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及正式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与监督工作。
突出立德树人 强化思想引领
基础医学院党总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结合国家大政方针和中国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明确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坚持“七育人”工作机制,造就全方位育人的氛围,通过实施一名教师党员联系一个学生团支部等有效制度,取得了以党建促团建,全员育人的良好效果。
从意识形态上强调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定期对各科室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研判,积极做好防范工作,坚守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将党管人才贯穿始终。既着眼于学生,又关照到教师,既教育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材,又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严格履行“一岗双责”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严格落实 “一岗双责”,严格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三重一大”、“评优评奖“上会研究,集体决策,涉及经费使用报请部门财经领导小组审议并签字;涉及学生违纪处理报请学生工作小组研究决定。积极进行廉政风险防控,正风肃纪。根据学校纪委安排,梳理部门廉政风险点,并有针对性制定了防控措施,落实责任人。
抓好廉政教育。利用二级中心组理论学习会、支部扩大会、教研室(实验教学中心)会议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领导干部要做遵法守法的模范”、“中央八项规定中80项禁止行为”等文件精神,并利用现实的典型案例开展廉政风险警示教育。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相互督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接受了学校纪委开展的“正风肃纪”廉政作风检查。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学科研成果显著
教学科研方面,党总支党员勤于钻研,刻苦攻关,在教学比赛、学科竞赛、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举行基础医学院十七届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本院教师获得全国性的比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省级比赛三等奖1项,省级各类学会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级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组建省级、校级以上教学团队5个。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获全国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强调唯实与唯本的科研作风,孜孜以求,主持国家自然基金8项,其它科研课题199项,发表研究论文815篇,申请厅局级重点实验室1个。资深教授率先垂范,在教学科研方面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感召大家立身、立学和施教。
做好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大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氛围,积极配合学校统战部做好民主党派干部的推选工作。 积极组织教职工参加学校运动会、气排球比赛、摄影大赛、书法比赛等,并组织开展了部门双扣比赛、趣味游园活动等,展示教师风采,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教职工的凝聚力。按照部门实际,下发各团支部开展班会活动的指导意见,有针对有实效的提高班团凝聚力和学风建设。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活动,借以丰富大学生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基础医学院党总支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被四川省教育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6年被评为南充市“共产党员示范单位”。成绩代表着过去的努力,未来还需不断奋斗,要增强责任和担当,广泛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推动学校“365总体布局”和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医科大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