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各单位:
自我校去年10月30日-11月2日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进校实地考察与评估以来,学校按专家意见拟定了《川北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以下简称《整改方案》),要求全校上下按方案认真扎实地开展整改工作,力争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按《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有关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7]90号)及四川省教育厅下发的《四川省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回访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要求,教育厅将组织专家对我校进行回访。为全力做好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以实际业绩迎接专家回访,现将校内验收总结阶段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作重点
以进一步深入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严格按照审核评估专家意见,结合年终考核目标任务,明确工作重点与方向。各部门必须仔细对照专家在报告意见中指出的“存在的问题”,逐条检查本部门整改任务落实与目标达成情况。
二、工作原则
问题导向,实事求是,以评促建,提高质量。
三、具体工作
(一)完成自查工作
对照《川北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意见》(需要改进的方面及建议)(附件1)开展自查,各项目牵头部门按《川北医学院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项目分工安排一览表》(附件2),针对问题,负责组织填写《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整改自查表》(附件3)。
完成截止时间:2018年10月20日。
(二)撰写整改报告
依据自查表,各审核评估整改工作项目牵头部门负责组织撰写《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报告》。报告要求以事实为依据,写实为主,简明扼要,忌空谈拔高。
完成截止时间:2018年10月20日。
(三)完善支撑材料
回访专家进校检查期间,将调阅相关支撑材料,请责任部门按整改要求,提前准备并完善好相关原始支撑材料,以便专家随时调阅。
完成截止时间:2018年11月16日。
(四)组织专家督查
学校将组织专家开展整改工作督查,形成督查报告。各职能部门的整改工作完成效果将与年终目标绩效考核挂钩。
完成截止时间:2018年12月1日。
四、材料提交
自查表与整改报告电子档与纸质档一并提交校评估中心,提交截止时间:2018年10月20日。支撑材料暂时由各部门留存,视专家下单临时组织提交。
校评估中心联系人:任洪
联系方式:18382998988 电子邮箱:344381551@qq.com
特此通知
附件:1.川北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意见
2.川北医学院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项目分工安排一览表
3.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整改自查表
川北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2018年9月18日
附件1
川北医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意见
(需要改进的方面及建议)
一、定位与目标
1.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中,征求地方卫生行业主管、医疗机构、社会的意见并吸收的痕迹较少。
建议进一步征求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并在全校教职员工中进行广泛深入讨论,达成共识,将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2.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条件较难实现学校“到十三五末,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民满意的医科大学”的短期发展目标。
建议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同时应注意不能弱化本科人才培养这一学校的中心工作。
二、教师队伍
1.专任教师总量不足,高学历高层次教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占比偏小,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科研创新团队不足。部分新专业,专任教师不足较为明显,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大班教学现象较为突出。
建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措施,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学历高水平教师,充分发挥高层次拔尖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重视新办专业的教师队伍补充,使教师数量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重人才队伍稳定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用制度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教师工作舒心,生活开心,从而保障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2.实验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全校106名实验教师中没有一个正高职称,副高占9.4%,中级占40.57%,初级占50%;研究生占35.46%,本科占66.98%,专科及以下占18.87%,数量严重不足,梯度断档,结构失衡,不能较好的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建议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培训,不断提升这支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使之更好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
3.管理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少数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干部轮岗交流力度不够大,干部队伍活力需进一步增强。
建议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制度,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干部队伍活力,提升干部谋划能力和推动院系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资源
1.生均占地、教室、运动场馆面积相对不足,纸质图书未达标,教学设备更新缓慢。
建议正确处理好规模与内涵发展的关系,保证内涵式发展诸要素之间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争取多渠道多模式筹集资金,加快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学校应以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快建设教学实验用房、图书馆、室内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学设备的更新频率;进一步强化校区发展规划,科学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设置校区的功能分区,促进校园资源共享,挖掘校园空间潜力,为师生提供便利条件。
2.实验室建设统筹管理不够,基础阶段的实验教学存在部分实验室资源不足、实验开设项目陈旧,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学生实验分组偏大等问题;临床见习中,存在医院见习场地有限,学生人数偏多等问题;实验室及研究院所对本科生开放利用率相对较低等问题。
建议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保障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统筹实验室建设管理,开齐开足实验项目,力争多开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提升实验教学效果;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现有设施设备利用率和对本科学生的开放程度。五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参与到学生临床实习指导,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见习)评价体系,努力提高临床实习(见习)的教学效果,不断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建设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明显。
建议进一步加强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信息化对学校管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学校要抓住和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技术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
四、培养过程
1.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现代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反映的不够多,多数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为主,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不足,教学内容的挑战度还不够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影响;考试考核方法单一,基本没有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缺乏科学客观的成绩评定标准;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学时差别很大,一套大纲、一套试卷在多专业使用;考试试题偏重理论、偏重记忆、偏重客观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学生分析、综合和归纳能力的考察不够,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要求。
建议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重视课堂教学,并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医学教育新模式、新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新技术、新手段武装课堂,提升课堂,引领教改,进一步巩固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进一步加强对考试和学生学业的管理,建立学生学业全过程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考试考核管理办法,鼓励评价方法多样性、考试内容阶段性、评价结果综合性,逐步推行课程形成性评价制度。
2.医教协同需进一步推进。囿于管理体制和办学经费的约束,学校与各附属医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联动不够,临床教学需要难以得到很好地满足;各附属医院教学条件参差不齐,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建议进一步理顺学校与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关系,明确并强化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充分发挥重要附属医院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附属医院必须树立牢固的教学意识,把教学工作作为医院的中心工作。附属医院应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机构和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落实;附属医院应加大对非直管附属医院的指导,推进全程教学点医院与附属医院的同质化发展。
五、学生发展
1.专业之间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不平衡。生物医学工程第一志愿专业录取率最低达2.38%,报到率85.71%,社会工作专业报到率最低(82.50%)、第一志愿专业录取率也不高(51%);有一些非医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专业初次就业率还是比较低,有些岗位和所学专业的就业率和对口率还是比较低,仅为43.64%。
建议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非医学专业的建设、宣传与扶持力度,提升专业吸引力,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就业培训与宣传,协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进一步完善并科学组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并将信息反馈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和科学依据。
2.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待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支撑度不高,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联动不够。学校与国内外校际高校合作办学的项目比较少,学生社团数量少,同学参与少,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少,双创中心条件和入住的学生项目水平还不高,学生活动的场所不足。
建议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积极推进第一、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营造积极向上的大学氛围,建立激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特别是学术型社团活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激励师生共同创业。
3.专职辅导员等配备相对不足,学生深度学习不够,学生学业指导不够。各教学单位专职辅导员配置不平衡,本科在校生人数与专职辅导员比率为77.5:1-775.56:1;学生浅层次学习现象普遍,学业困难学生学习指导体系不够健全,学业指导力度不够。
建议按要求配备学生辅导员;加强学生学业指导,大力倡导和推进学生深度学习,健全学业困难学生学习指导体系。
六、质量保障
1.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个别质量标准及管理制度的修订相对滞后,学校与学院之间,学院与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的教学监控,职能划分不太明晰,多数院系的质量监控还没有完全执行到位。
建议进一步开展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修订,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和质量控制队伍的建设,明确各级监控组织的职能,做到评教、评学、评管;拓宽质量监控范围,从理论课督导向实践课延伸,从校内向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延伸;进一步加强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确保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真正形成全程监控,全面改进的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2.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教学质量信息整合、综合分析、反馈利用不够。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分散分割,没有形成合力;质量信息有反馈但整改不够的现象比较突出,质量信息未能很好的应用到教和学的考核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评教、学生座谈调查、毕业生追踪调查结果的分析应用,教学质量监控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建议加强对监控信息的分析、反馈,有效利用教学信息,将质量信息与教学津贴、职称晋升、评先评优、项目申报等挂钩,奖优罚劣,有效激励教师安心教学,乐于教学,奉献教学。高度重视临床教学的规范性、教学质量的监管和持续改进,才能培养高质量、同质化的优秀医药学人才。进一步加大校外第三方评价力度,并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指导教学工作。
3.质量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和意识还未有效融入到全体教职员工自身的质量意识和质量价值观中去。
建议进一步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完善质量考评与激励制度。
七、特色项目
办学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作为一所办学66周年,开展本科教育院校的川北医学院无论是在学科专业建设还是在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目前学校在特色办学的思路,特色办学的任务以及措施方面需要进一步凝练、明确和提升。
建议学校进一步深化特色立校、特色办校的认识和理解,加大对自身历史办学的特色理念、特色的文化,学科、专业经验的挖掘和赋予,凝练和提升办学特色,形成特色建设与特色发展的清晰的思路,力争在学校的规划时间内形成办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民满意的医科大学。
附件2
川北医学院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项目
分工安排一览表
|
项目
|
需要改进的方面
|
牵头
部门
|
|
(一)
定位与目标
|
1.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过程中,征求地方卫生行业主管、医疗机构、社会的意见并吸收的痕迹较少。
|
院办
|
|
2.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条件较难实现学校“到十三五末,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民满意的医科大学”的短期发展目标。
|
师资队伍
|
人事处
|
|
学科建设
|
研究生处
|
|
科学研究
|
科技处
|
|
(二)
师资
队伍
|
1.专任教师总量不足,高学历高层次教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占比偏小,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科研创新团队不足。部分新专业,专任教师不足较为明显。
|
人事处
|
|
2.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大班教学现象较为突出。
|
教务处
|
|
3.是实验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结构整体偏低,数量严重不足,梯度断档,结构失衡,不能较好的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
人事处
|
|
4.管理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少数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干部轮岗交流力度不够大,干部队伍活力需进一步增强。
|
组织部
|
|
(三)
教学
资源
|
1.生均占地、教室、运动场馆面积相对不足。
|
院办
|
|
2.纸质图书未达标。
|
图书档案馆
|
|
3.教学设备更新缓慢。
|
国资处
|
|
4.实验室建设统筹管理不够,基础阶段的实验教学存在部分实验室资源不足。
|
国资处
|
|
5.实验开设项目陈旧,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
|
教务处牵头;各院系实施
|
|
6.学生实验分组偏大。
|
|
7.临床见习中,存在医院见习场地有限,学生人数偏多等问题。
|
|
8.实验室及研究院所对本科生开放利用率相对较低等问题。
|
科技处
|
|
9.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建设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明显。
|
现代教育
技术中心
|
|
(四)
培养
过程
|
1.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现代教学理念、现代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反映的不够多,多数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为主,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不足。
|
教务处牵头;各院系实施
|
|
2.教学内容的挑战度还不够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影响。
|
|
3.考试考核方法单一,基本没有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缺乏科学客观的成绩评定标准。
|
|
4.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学时差别很大,一套大纲、一套试卷在多专业使用。
|
|
5.考试试题偏重理论、偏重记忆、偏重客观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学生分析、综合和归纳能力的考察不够,客观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要求。
|
|
6.医教协同需进一步推进, 囿于管理体制和办学经费的约束,学校与各附属医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联动不够,临床教学需要难以得到很好地满足。
|
教务处
|
|
7.各附属医院教学条件参差不齐,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不能完全得到保证。
|
教务处牵头;各医院实施
|
|
(五)
学生
发展
|
1.专业之间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不平衡。有些专业初次就业率比较低,有些岗位和所学专业的就业率和对口率还是比较低。
|
学生处
|
|
2.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待加强。
|
教务处
|
|
3.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支撑度不高,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联动不够。
|
学生处
|
|
4.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少。
|
科技处
|
|
5.双创中心条件和入住的学生项目水平还不高。
|
|
6.学校与国内外校际高校合作办学的项目比较少。
|
校地合作处
|
|
7.学生社团数量少,同学参与少。
|
团委
|
|
8.学生活动的场所不足。
|
发展规划处
|
|
9.专职辅导员等配备相对不足,各教学单位专职辅导员配置不平衡
|
人事处
|
|
10.学生深度学习不够,学生浅层次学习现象普遍
|
教务处
|
|
11.学生学业指导不够。
|
学生处
|
|
12.学业困难学生学习指导体系不够健全。
|
|
(六)
质量
保障
|
1.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个别质量标准及管理制度的修订相对滞后,学校与学院之间,学院与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的教学监控,职能划分不太明晰,多数院系的质量监控还没有完全执行到位
|
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各院系
|
|
2.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教学质量信息整合、综合分析、反馈利用不够。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分散分割,没有形成合力;质量信息有反馈但整改不够的现象比较突出,质量信息未能很好的应用到教和学的考核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评教、学生座谈调查、毕业生追踪调查结果的分析应用,教学质量监控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
|
3.质量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和意识还未有效融入到全体教职员工自身的质量意识和质量价值观中去。
|
宣传部
|
|
(七)特色项目
|
特色办学的思路,特色办学的任务以及措施方面需要进一步凝练、明确和提升。
|
院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