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医学院检验医学院2024年本科毕业考试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抽检办法》(教督﹝2020﹞5号)和《四川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实施细则(试行)》精神,结合《川北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修订)》(川北医发﹝2021﹞41号)和《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以及学校考试管理相关工作要求,制定2024年检验医学院本科毕业考试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原则
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培养过程管理,把好毕业出口质量,严格学业标准,保证本科教育基本质量。
二、考试组织和分工
为有序开展检验医学院2024年本科毕业考试工作,经检验医学院党政联席会决定,成立检验医学院2024年本科毕业考试工作小组:
组 长:郭晓兰
副组长:方莉 敬媛媛
成 员:王强 杨俊宝 雷燕 李英 郭杨柳 梁骑 杨洪军 晏波 任云
秘 书:石兰 杨婷婷
组长和副组长负责毕业考试工作的领导和督查,各成员所在教研室负责毕业考试命题、考试大纲制定与修订、命题计划的撰写等工作,学生科负责毕业考试的学生宣传工作,教务科负责毕业考试工作的协调、具体安排、具体实施、资料的收集与保存等工作。
三、总体规划及说明
1.考试意义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考试作为培养方案中设置的一门独立的课程,主要是通过考核来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情况,包含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毕业生更好适应社会工作能力提前进行检阅,也为学院后续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2.考试对象
202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原则上已经完成理论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任务,完成了培养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
3.考试方式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考试为医学检验综合笔试,卷面成绩即为毕业考试课程的最终成绩。
4.成绩认定
毕业考试成绩≥60分,成绩合格;毕业考试成绩<60 分,成绩不合格,有1次补考机会,补考合格者,同时符合《川北医学院普通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修订)》(川北医发﹝2020﹞50号)学士学位授予的其他条件,准许毕业。补考仍不合格者,无法按时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做结业处理。
四、考核具体方案
1.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2.考试时间和地点: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3.考试题型及分值
|
题型
|
题数
|
分值
|
总分
|
|
单项选择题
|
22题
|
2分/题
|
44分
|
|
多项选择题
|
6题
|
1分/题
|
6分
|
|
综合分析题
|
8题
(8题任选5题作答)
|
10分/题
|
50分
|
|
合计
|
36题
|
|
100分
|
(1)单项选择题型:每道试题由1个题干和5个供选择的备选答案组成。题干以叙述式单句出现,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最佳选择,称为正确答案,其余4个均为干扰答案。干扰答案或是完全不正确,或是部分正确。
(2)多项选择题型:每道试题由1个题干和5个供选择的备选答案组成。题干以叙述式单句出现,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答案,其余为干扰答案。
(3)综合分析题:每套试卷会提供8个备答题,应试者只需从中任意选择5题完成作答即可。
4.考试内容
此次毕业综合考试所涉及的课程包含:《临床基础学检验技术》、《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等7门课程,具体考试范围详见附件1《医学检验综合考试大纲》,附件2 命题计划。
5.阅卷方式
本次阅卷采用线下阅卷的方式:客观题按标准答案评分;主观题的评阅,由相应课程组的老师负责,以保证主观题评阅标准的一致性。评卷结束后,经审核无误,将毕业考试成绩录入教务系统。
6.查分和补考
成绩公布后2个工作日内可以申请查分,于查分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安排补考,补考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公布补考成绩。
查分电话:0817-2240522
监督电话:0817-2242753
川北医学院检验医学院
2023年12月28日
附件1
《医学检验综合》
考试大纲
(供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使用)
2023年修订
一、基本信息
1.名称:医学检验综合毕业考试
2.适用专业: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本科
3.考试学期:第8学期
4.院系:检验医学院
二、主要考察知识点
(一)临床基础检验技术
1.血液标本类型;
2.毛细血管采血法、静脉采血法、真空采血法的注意事项、方法评价及其临床应用;
3.常用抗凝剂的种类、抗凝原理、常用剂量及其临床应用;
4.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
5血涂片制备技术及血细胞染色原理、影响染色因素及染色注意事项;
6.血涂片的染色方法、注意事项、方法评价和质量控制;
7.改良牛鲍(Neubauer)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8.改良牛鲍(Neubauer)血细胞计数板使用的质量控制;
9.血液一般检验的检查项目及其临床应用;
10.手工显微镜法红细胞计数的原理、方法、参考区间、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
11血红蛋白测定的基本原理、方法、参考区间、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
12.血细胞比容的测定原理及常用方法(微量法、血液分析仪法)、质量控制及其临床意义;
13.MCV、MCH、MCHC的概念及其临床应用;
14.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概念、参考区间及其临床应用;
15.网织红细胞的概念、类型、计数原理、方法和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及临床意义;
16.红细胞沉降率的概念、血沉的原理、方法、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影响血沉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17.手工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的原理、方法及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区间、质量(技术)考核或评价的方法及应用;
18.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原理、方法及方法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区间;
19.粒细胞发育成熟动力学;
20.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21.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核象变化的概念和意义;
22.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增减的主要临床意义;
23.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方法、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
24.正常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常见异常白细胞的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25.血小板计数的参考区间及其临床意义;
26.血小板形态检查;
27.血小板计数检测的原理、方法评价及其质量控制;
28.常用筛检试验的项目、检测原理、方法评价、质量控制、临床意义;
29.止凝血筛检试验的应用;
30.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常见血细胞直方图及各项检测参数的临床意义;
31.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32.熟悉其质量控制及维护保养方法
33.尿液标本的类型及采集方法、质量管理;
34.尿液理学检验、化学检验、有形成分显微镜检验
35.尿液外观检查的方法,掌握其临床意义;
36.尿干化学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的方法评价;
37.粪便理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原理、方法与临床意义
38.阴道分泌物一般性状检查、清洁度检查方法及分度依据;
39.精液理学检查、显微镜检查及报告方式;
40.前列腺液一般性状检查和显微镜检查及报告方式;
41.脑脊液理学、化学、显微镜检查及临床应用;
42.浆膜腔积液的理学、化学、显微镜检查及其临床应用;
43.实验室感染控制与生物安全防护;
(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基础知识考核
1.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用分析技术(光谱、电泳、电化学等)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2.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及正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分类,常见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如C-反应蛋白等的临床应用;血浆总蛋白、白蛋白、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等测定方法及原理及临床应用;血清蛋白电泳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3. 体液葡萄糖(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白蛋白、血糖调节物(胰岛素、C肽)、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指标(酮体、丙酮酸及乳酸、尿微量白蛋白等)等检测项目的测定方法、原理、临床意义及评价。
4. 临床酶法分析的方法(直接法、酶偶联法、酶循环法)的原理及应用,酶学测定的影响因素。
5. 血清胆固醇(酶法)、甘油三酯(酶法)、HDL-C、LDL-C、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a)等项目的测定原理、注意事项、临床意义。
6. 临床常用酶学检测项目ALT、AST、GGT、CK及其同工酶、LDH、ALP、CHE等检测原理、临床意义、参考区间。
7. 反映肝脏功能及疾病的主要生化项目项目的原理、临床意义及评价等。
8. 电解质代谢紊乱如钾、钠、 氯、钙、镁、磷等常见的生物化学检验项目的检测原理、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血气分析样本采集、血气分析的注意事项及血气分析技术,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参数及临床意义;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类型及分析。
9. 心脏疾病常用指标心肌酶(CK及CK-MB)、心肌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心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B型利钠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等的检测原理、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10. 用于诊断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检验项目淀粉酶及其同工酶、脂肪酶等检测原理、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11. 脑脊液、胸腹水等体液生化检验项目检测原理、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12. 肾脏疾病常用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基本特征、检测原理、临床意义及应用评价。
临床知识考核
1. 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实验室用水等知识。
2. 临床生化检验标本采集与运送:标本类型、抗凝剂、转运与保存。
3. 影响检验结果的分析前因素:生理、病理、药物、标本代谢等因素。
4. 临床生化检验设备与仪器使用与管理:移液器、离心机、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等仪器的校准、保养、质控、注意事项等。
5. 临床生化检验报告的审核,常见疾病临床生化检验报告的分析与诠释。
6. 室内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方法、基本质控规则及失控判断及失控处理措施。
7. 室间质量评价的原理、主要目的、方法、成绩评分方法、数据处理、处理措施。
8. 临床生化检测系统性能评价基本概念及应用:实验方法选择、检测系统校准、方法学评价的内容、基本原理和方法。
9. 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流程:标本接收及拒收流程、标本周转时间(TAT)管理程序、报告审核及危急值报告管理程序;异常结果报告临床沟通程序等。
综合应用考核
1. 综合应用临床检验方法学原理与实践经验发现、分析、处理错误结果能力。
2. 综合运用临床理论与实践知识分析疑难病例检验结果能力。
(三)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1. 抗原、抗体、单克隆抗体及多克隆抗体,亲和力及亲合力的概念;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和力、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反应的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抗原、抗体及反应环境)。
2. 凝集反应的概念、原理、特点和常见的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和抗球蛋白试验(直接coombs试验及间接coombs试验)。临床常用免疫凝集试验试剂方法特点;影响免疫凝集试验的主要因素。
3. 荧光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概念;常用的荧光物质,荧光标记抗体的制备及荧光抗体染色,荧光免疫分析各型的原理;影响荧光免疫试验的主要因素。
4. 酶免疫技术中常用的酶及相应底物;均相酶免疫测定和异相酶免疫测定的原理和应用;酶免疫试验的组成要素,常用的固相载体、酶和底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原理和方法类型,基本步骤。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的基本原理。
5. 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分离;淋巴细胞功能检测;细胞表面标志,T细胞、B细胞、NK细胞的主要生物标志;T细胞功能检测的原理及方法。
6. 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测定的方法和意义;IgE测定的方法和意义。
7. 质控的相关基本概念,常用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原则和室内质量控制的数据处理;免疫检验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有哪些;试剂方法性能验证;室内质量控制的方法;室内质量控制失控分析和处理。
8. 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学检测及相应免疫学指标的临床应用。
9. 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及其免疫检测方法。
10. 自身免疫疾病的分类、发生机理、免疫损伤机制和特点,常见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自身抗体检测的常用方法及检测流程;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其他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11.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病因、分类和特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致病机制、临床免疫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AIDS患者淋巴细胞检测的观察指标,临床意义。
12.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常见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肿瘤患者免疫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3. 样本采集、接收、处理和检测的程序,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14. 临床实验室报告审核流程;异常报告分析和处理。
15. 实验室生物安全和消防安全相关知识。
(四)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1.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设备的使用和主要原理;微生物室房间布局及环境管理要求;意外事故的处理;病原体危险度评估及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级;标准菌株的来源和保存。医院内感染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常见的病原体、感染监测及暴发调查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2.涂片染色检查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判断、报告方式及质量控制:(1)痰液、尿液、脓液和血液等标本针对不同染色方法的涂片制作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2)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和墨汁染色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判断、报告方式及质量控制。常用培养基的种类、用途及质量控制: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巧克力琼脂培养基、SS琼脂培养基、沙保弱琼脂培养基、4号琼脂培养基、念珠菌显示培养基、碱性蛋白胨水培养基、MH琼脂培养基、HTM琼脂培养基、MHBA琼脂培养基和血培养瓶的用途及质量控制。常见的微生物检验操作技术:(1)常见标本在相应的固体和(或)液体培养基上的接种方法;(2)液体增菌培养后的转种方法;(3)疑似病原菌菌落在固体、半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的接种方法。细菌鉴定常用生化反应(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蛋白质分解产物试验、碳源利用试验、呼吸酶类试验、其它生化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临床意义。
3.常见抗菌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及选择原则;K-B法、仪器法和E-test法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判断及质量控制以及敏感、中介、耐药、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的定义;细菌耐药的常见机制,β-内酰胺酶的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的检测、D实验-克林霉素诱导耐药实验的原理、方法和结果判读。
4.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肠球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基本特性、微生物学检验;淋病奈瑟菌及脑膜炎奈瑟菌、卡他莫拉菌的临床意义、基本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基本特征、分类与命名和微生物学检验;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耶尔森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和沙雷菌属分类、临床意义、基本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弧菌属分类、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临床意义、基本特征和微生物学检验;气单胞菌属分类、基本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概念;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检验;莫拉菌属和军团菌属的分类、临床意义、微生物学检验。嗜血杆菌属分类、临床意义、基本特性和微生物检验;军团菌属、布鲁菌属分类、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胞杆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及红斑丹毒丝菌临床意义、基本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结核分枝杆菌的临床意义、基本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非典型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的临床意义。放线菌与诺卡菌的基本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厌氧菌的概念、种类与分布和临床意义;厌氧菌感染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检验程序和检验方法;掌握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和拟杆菌属的临床意义、基本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衣原体、支原体和立克次体的概念;沙眼衣原体的临床意义和主要基本特性;肺炎衣原体的临床意义;致病性支原体的种类;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的临床意义、主要基本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立克次体属的微生物学检验。钩端螺旋体的基本特性;梅毒螺旋体的临床意义、基本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真菌概念、分类、共同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念珠菌属、隐球菌、曲霉菌的基本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二相性真菌的概念和代表菌;常见抗真菌药物分类及抗菌谱。病毒概念、分类、共同的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病毒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的原则;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轮状病毒的临床意义、基本特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5.常见标本采集运送方法及注意事项:(1)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的基本原则;(2)痰液、尿液、血液及脓液等标本的采集运送方法及注意事项。各种标本的处理过程及常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技术:(1)痰液、尿液、脓液和血液等标本的处理流程;(2)常见标本中对应的病原菌;(3)常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实验室常见病原体涂片、培养药敏报告审核要点。
6.微生物室各种仪器的使用、维护及保养方法:(1)血培养仪的检测原理、使用方法、维护及保养方法;(2)细菌鉴定和药敏仪检测原理和使用方法。
7.临床微生物学检验SOP文件建立;室内全面质量控制;室间质评的意义;临床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临床微生物发展动态;职业道德。
(五)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1. 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正常骨髓象特征。
2. 骨髓象检查的步骤与方法(骨髓穿刺适应症与禁忌症、骨髓涂片、骨髓取材判断、骨髓检验步骤、细胞分类、各类血液系统疾病的骨髓报告模式)。
3.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的结果判断与临床意义(POX、AS-DCE、NAE、PAS、铁染色原理、结果判断、临床意义)。
4. 贫血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思路。
5. 缺铁性贫血(病因、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其他检验、鉴别诊断)。
6. 巨幼性贫血(病因、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其他检验、鉴别诊断)。
7. 再障(病因、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其他检验、鉴别诊断)。
8. 溶血性贫血(分类、临床特征、病因、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其他检验、鉴别诊断)。
9. 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及各型特点(各种白血病血象、骨髓象特征、其他检验)。
10. 慢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慢淋、慢粒血象、骨髓象特征、其他检验)。
11.多发性骨髓瘤(概念、病因、骨髓象特征、其他检验)。
12.其他白细胞疾病(类白、传单、噬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特征及其他检测)。
13.出血性疾病(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流程)。
(六)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基础知识
1.常见临床标本的处理方法;DNA、RNA的分离纯化和质量鉴定。
2.反向点杂交技术、FISH技术基本原理。
3.PCR基本原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4.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人乳头瘤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及方法比对;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验的临床意义。
5.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结核分枝杆菌、淋病奈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结核分枝杆菌、淋病奈瑟菌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意义。
6.真菌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验临床意义。
7.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常用技术;镰状细胞贫血的分子机制和检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分子机制和检测;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策略。
8.染色体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9.线粒体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线粒体病(MELAS综合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和药物性耳聋)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应用。
10.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肺癌、白血病等肿瘤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11.药物代谢与毒副作用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MTHFR基因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在氯吡格雷、质子泵抑制剂等个体化用药中的临床意义;药物代谢酶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比较
12.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质量控制: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临床知识
1.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的设置与人员资质要求;
2.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分区、各区功能及工作流向;
3.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防污染措施;
4.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
临床实践综合应用
1.应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技能知识,综合分析HBV、HCV、TB、HPV等病原体感染检验结果的能力。
2.应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综合分析MTHFR、CYP2C19等基因多态性指导个体化用药的检验结果的能力。
3.应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综合分析单基因遗传病、线粒体病等检验结果的能力。
4.应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综合分析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常用耗材(离心管、滤芯洗头等)质量检验的合格情况。
(七)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
1.红细胞抗原抗体分类、反应类型、影响因素。
2.ABO血型抗原抗体特点、检测方法、结果判断。
3.Rh血型系统常见抗原及检测方法、抗体的临床意义。
4.输血相容性试验常用检测方法(盐水法、酶法、聚凝胺法、抗人球蛋白法)的原理、结果判断、注意事项。
5.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冷沉淀血液制品使用的保存条件、适应证、禁忌症。
6.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免疫和非免疫因素。
7.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换血治疗血液制品的选择。
8.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
9.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判断、及实验室检查项目。
10.常见输血传播疾病的分类。
三、考核方式及题型
毕业综合考核全部为理论考核:临床实习结束后进行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min,以百分制评分,满分为100分。
题型包括主观题约50%(包括问答题、病例分析等)和客观题约50%(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等)。试题难易比例较易70%,中等20%和较难10%。
四、教材和参考资料
1.使用的教材
(1)理论教材
[1]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吕建新、王晓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
[2]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尹一兵,倪培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3月
[3]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刘运德、楼永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第一版
[4]《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李金明、刘辉, 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胡丽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6]《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徐文荣,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
[7]《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夏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2)实验教材
[1]《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王晓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
[2]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 倪培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3月
[3]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楼永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第一版
[4] 《临床输血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胡丽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
[5]《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实验指导》,徐文荣,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
2.参考资料
[1]吕建新,樊绮诗.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李金明. 实时荧光PCR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3]李金明.个体化医疗中的临床分子诊断.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尚红,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
[5]郑铁生,陈筱菲.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6]周庭银:《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7]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第四版)。
[8]王兰兰 主编,临床免疫学检验,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9]吕世静 主编 临床免疫学检验,第三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附件2
命题计划表
考试科目:《医学检验综合》 考试对象: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0级本科
考生人数: 答题时间: 120 (分钟)
考试日期: 试卷类型: A卷
命题人: 李英、雷燕、郭杨柳、梁骑、晏波、杨洪军、方莉
组题人: 审题人:
|
代码
|
课程名称
|
单选题
|
多选题
|
综合题
(8选5)
|
合计(题)
|
分值合计(分)
|
分值占比(分)
|
|
1
|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
6
|
1
|
|
7
|
13
|
13%
|
|
2
|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
5
|
1
|
|
6
|
11
|
11%
|
|
3
|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
4
|
1
|
|
5
|
9
|
9%
|
|
4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
4
|
1
|
|
5
|
9
|
9%
|
|
5
|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
2
|
1
|
|
3
|
5
|
5%
|
|
6
|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
|
1
|
|
|
1
|
2
|
2%
|
|
7
|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
|
1
|
|
1
|
1
|
1%
|
|
8
|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
|
|
2
|
共8题,任选5题作答
|
50
|
50%
|
|
9
|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
|
|
1
|
|
10
|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
|
|
1
|
|
11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
|
|
1
|
|
12
|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
|
|
1
|
|
13
|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
|
|
1
|
|
14
|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难度比
|
A(较易)%
|
70%
|
|
B(中等)%
|
20%
|
|
C(较难)%
|
10%
|
|
|
填写说明:
试卷覆盖面占教学内容及实习内容,分布合理,题型设计和试题难易度较为合适。 单选题22道,多选题6道,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8 道综合题(学生任选5题作答),考查学生对综合分析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命题计划表
考试科目:《医学检验综合》 考试对象: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2020级本科
考生人数: 答题时间: 120 (分钟)
考试日期: 试卷类型: B卷
命题人: 李英、雷燕、郭杨柳、梁骑、晏波、杨洪军、方莉
组题人: 审题人:
|
代码
|
课程名称
|
单选题
|
多选题
|
综合题
(8选5)
|
合计(题)
|
分值合计(分)
|
分值占比(分)
|
|
1
|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
6
|
1
|
|
7
|
13
|
13%
|
|
2
|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
5
|
1
|
|
6
|
11
|
11%
|
|
3
|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
4
|
1
|
|
5
|
9
|
9%
|
|
4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
4
|
1
|
|
5
|
9
|
9%
|
|
5
|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
2
|
1
|
|
3
|
5
|
5%
|
|
6
|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
|
1
|
|
|
1
|
2
|
2%
|
|
7
|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
|
1
|
|
1
|
1
|
1%
|
|
8
|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
|
|
2
|
共8题,任选5题作答
|
50
|
50%
|
|
9
|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
|
|
1
|
|
10
|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
|
|
|
1
|
|
11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
|
|
|
1
|
|
12
|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
|
|
|
1
|
|
13
|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
|
|
1
|
|
14
|
临床输血检验技术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难度比
|
A(较易)%
|
70%
|
|
B(中等)%
|
20%
|
|
C(较难)%
|
10%
|
|
|
填写说明:
试卷覆盖面占教学内容及实习内容,分布合理,题型设计和试题难易度较为合适。 单选题22道,多选题6道,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8道综合题(学生任选5题作答),考查学生对综合分析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