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平台 -> 正文

风湿免疫研究所简介

阅读次数: 日期:2021-08-25

一、基础介绍

风湿免疫研究所成立于2001年,负责人袁国华,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为一体的风湿病防治研究中心。2001年风湿免疫学被评为四川省医学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成为四川省风湿病治疗中心;2004年被评为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学科,成为省内该领域首个重点学科;2006年通过四川省教育厅、科技厅专家组的评审,成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同年获得内科学(风湿病学等)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独立招收研究生;2008年风湿免疫学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2016年成为国家生物样本库分中心;2017年成为四川省风湿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其临床免疫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

研究所秉承“开放、合作、求是、创新”的精神,力争建成国内具有较高声誉的风湿免疫临床和基础研究创新基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国际合作研究基地和对外学术交流窗口。风湿免疫研究所热忱欢迎国内外同行来所进行研究或合作。

二、科研条件

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600m2,设有细胞分析平台、核酸分析平台、蛋白质分析平台、样本库平台、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平台和5个公共实验室。设备设施齐全,价值三千余万,包括:Olympus SpinSR10旋转圆盘式共聚焦超分辨显微镜、BD FACSAriaⅢ高端分选型流式细胞仪、DIVILEⅡ细胞核转染仪、Seahorse XF24细胞能量代谢分析系统、BECKMAN L-100XT超速冷冻离心机、ABI QS 12K Flex多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芯片系统、Leica TCS SP5激光共聚焦系统、TECAN M200PRO全自动全波长酶标仪、LEICA CMI900冰冻切片机、Arktic-80℃全自动样本库管理系统、ORGENTE Alegria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仪、Centro LB 960微孔板发光检测仪、Luminex液相悬浮芯片系统、PacificTII,GenpureUV/UF-TOC纯水/超纯水一体化智能系统、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DMi8倒置荧光成像系统、DM2700偏光显微成像系统,通用GI-3000-14梯度液相色谱仪、莱福LM-LUX双能关节骨量分析仪、依达BS-100冰点渗透压测定仪、同人医疗TR800D微循环检测仪、海尔BIMS生物样本库管理系统、百泰克AU1001-96高通量自动核酸提取仪等,能满基础和临床的各项研究。

三、科研优势

近5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50项,科研总经费750余万,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截止目前为止,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共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南充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四川省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项目编号

经费(万)

内科学(风湿免疫学)优化建设

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

2019-2020

463

MicroRNA-146靶向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参与痛风急性炎症自发缓解的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401767

24

micR-150下调痛风炎症反应的靶点及作用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670801

58

调节性B10细胞致病性转变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670604

57

自噬参与痛风炎症自发缓解机制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800776

21

尿酸盐晶体触发TWIK2通道K+外流促使NLRP3炎性小体活化在急性痛风关节炎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972119

55

非编码miRNA-lncRNA相互调控痛风自噬与炎症的分子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1974250

54

科研用试剂产业链创新体系的构建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项目)

2015BAK45B00

70

基于组学特征的原发性痛风分子分型研究

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精准医学项目”(子项目)

2016YFC0903400

50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分子分型研究

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精准医学项目”(子项目)

2016YFC0903500

30

高尿酸血症规范化管理策略的建立与验证

国家卫计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201502024

52

华西地区中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集群建设

国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子项目)

2016YFC1201705

65

NLRP3基因3'-UTR级Micro-223靶向炎性体信号通路调节痛风炎症的机制研究

四川省科技厅

2016JQ0053

10

Th17/Treg细胞平衡关系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四川省科技厅

2016055

2

痛风患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表达水平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四川省科技厅

2018JY0498

10

TTP调节急性痛风关节炎自发缓解的分子机制及PP2A激动剂干预效果研究

四川省科技厅

2018JY0158

10

TTP调节急性痛风关节炎自发缓解的分子机制

四川省科技厅

74702014

10

四、科研队伍

3-1F915102140612

袁国华教授

袁国华,医学博士,二级岗教授,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四川省风湿治疗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现任世界疼痛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四川省风湿病专委会副会长等。负责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等近30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8部(副主编2部)。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军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3-1G121113222K7

郭晓兰教授

郭晓兰,医学博士,教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卫计委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四川省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 高级会员等。参研与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与教材2部。先后获得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WICR学者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研究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部奖二等奖和南充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奖。

ae6b1a717b05637f99d7e8db857386b

曾梅,博士,教授,2008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遗传学专业,200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13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口腔颌面研究所上皮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室Muallem Shumel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上皮细胞分子生理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在国际胃肠病领域权威期刊Gastroenterology发表文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的杂志发表论文8篇。2017年晋升为教授。2018年入选四川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019年获得“四川省天府英才卡”和“南充市果州人才绿卡”。

刘剑平教授

刘剑平,教授(三级岗),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归国人员,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技术带头人。从事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余年,具有较丰富的风湿病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现任四川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免疫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青玉风教授

青玉风,医学博士,教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现任现任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风湿免疫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理事、四川省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厅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20篇,参编专著2部。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以负责人获得东亚风湿病青年研究者奖,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以负责人获得四川省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痛风的研究以负责人获得南充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医学科技青年奖二等奖。

1-1FZG6405M52

谢传美副主任医师

谢传美,副主任医师,风湿血液科副主任,主要从事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的临床研究。负责四川省卫生厅课题2项,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及南充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先后多次在《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

https://www.hospital-nsmc.com.cn/uploads/180530/5-1P5301K500191.JPG

杨其彬 副主任医师

杨其彬,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留美归国人员,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科技专家库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现任四川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学会风湿病专委会青年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四川省科技厅及其他厅局级课题7项,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 其中SCI 5篇。担任TherAdvMusculoskelet Dis, MediatInflamm, Med SciMonit等多个SCI期刊审稿人,研究成果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参编专著1项,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及南充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研究团队:

现有工作人员共19人,正高5人,副高7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10人;留学归国人员6人,硕士生导师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卫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

研究方向:

(1)类风湿关节炎方向:

对RA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久湿入络”新理论,发现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易感基因,建立了高湿地区最大的RA样本数据库(2600例),确立基于“久湿入络”理论的“通补法”分期治疗RA的原则,为中西医结合治疗RA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治疗途径,成功申报国家重点专项1项,其他课题多项,共获资金60万元。

(2)痛风方向:

就痛风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遗传、代谢、免疫”三方面影响痛风发病的理论,提出“分期、分层、联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成功申报国家自然基金4项、其他课题多项,共获资金200余万元。

(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方向:

对SLE的发病机制、不同系统受累特征、治疗及护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他课题多项,共获资金近300万元。

(4)骨关节炎研究方向:

对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他课题多项,共获资金近百万元。

五、著作及教材

  1. 关节炎概要(第一版)科技出版社编委:袁国华

  2. 关节炎概要(第二版)科技出版社副主编:袁国华

  3. 表格式临床医学医学系列丛书1(风湿病分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编委:袁国华

  4. 风湿病学—大动脉炎(教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编委:袁国华

  5. 实用临床风湿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袁国华

  6. 关节炎诊断与治疗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袁国华

  7. 凯利风湿病学(第八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参译:袁国华

  8. 凯利风湿病学(第九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参译:袁国华、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