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四川省委、省政府隆重举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我校共获得6项奖励,其中作为牵头完成单位获奖3项,分别为青玉凤教授团队荣获二等奖,马代远教授团队和李兴辉教授团队荣获三等奖。

青玉凤 教授
二等奖项目:痛风发病分子机制及精准诊疗体系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周京国、青玉凤、党万太、张全波、王飞跃、杨其彬、郑建雄、王静
项目简介
该项目围绕痛风病因学、诊断学和治疗上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开展从基础到临床并结合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痛风发生发展以及炎症消退的重要分子机制,为痛风精准诊疗提供新靶点;构建了痛风智能诊疗系统、痛风石预测模型和筛查APP,为痛风早期预警、早期诊断提供方便可及的筛查方案,创新性提出了“分期、分层、联合”的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实现痛风治疗精准化、个体化。
该项目发表论文181篇,授权专利10项,成果写入国家指南/标准。成果在30余家医院推广,累计诊治近9万患者,显著降低致残率,提升疗效和生活质量,社会效益突出。

马代远 教授
三等奖项目:上消化道肿瘤进展机制初探及精准治疗体系构建
主要完成人:马代远、王奇峰、沈文斌、马强、皈燕、张洪攀
项目简介
该项目聚焦上消化道肿瘤疾病进展分子机制、缺乏靶向药物、系统治疗后易耐药、综合治疗体系尚不完善等临床问题,通过分子生物技术、动物模型、类器官技术、临床队列研究等方法, 针对上述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多个与食管癌、胃癌疾病进展相关分子,筛选了多个药物治疗潜在新靶点,探索了胃癌免疫治疗耐药的可能机制,建立了多种食管鳞癌治疗预后预测模型,形成了局晚或晚期食管鳞癌治疗指南。
该项目主要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权威杂志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单篇最高IF 50.3。项目组获专利授权10项,编写专家共识及指南4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2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年受益患者过万例,为推动上消化道肿瘤的规范化诊疗起到了积极作用。

李兴辉 教授
三等奖项目:胰腺疾病CT/MRI评价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李兴辉、肖波、邓君、张小明、曾梅、陈伟
项目简介
该项目围绕胰腺疾病早期识别难、严重程度分级和预后评估欠精准、治疗缺乏特异性的三大挑战,依托CT/MRI影像学方法和技术开展了从基础到临床的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性的创新成果:1.运用多模态CT/MRI成像技术,构建了多维影像生物学量化指标,实现对急性胰腺炎(AP)和胰腺癌(PC)的精准早期诊断与量化评估;2.融合影像组学方法,创建了多模态影像组学的严重程度与预后的预测模型,助力AP、PC的精准诊疗和预后评估;3.结合多维组学与分子影像学揭示AP/PC关键机制并创新研发靶向治疗纳米药物,突破了胰腺疾病治疗困境。
该项目公开发表论文91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研究成果在13家大型医院推广应用,推动了胰腺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的科技进步。
今年以来,我校已累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12 项,其中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3 项。系列奖项的获得,标志着我校在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性重要突破,科研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近日,2025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正式公布,我校再传捷报——共获得青年科学基金项目(C 类)立项 12 项,青年基金立项数量与资助金额均创下学校历史新高。
近年来,我校紧密围绕 “1510 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力推进 “科创跃升”工程,聚焦医药健康、新材料、装备制造等四川省支柱产业领域,以 “有组织科研” 为牵引,深度整合校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并精准凝练研究方向。同时,学校持续打造多层级科研平台,构建覆盖项目申报、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的立体化科研支持体系,科技创新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各类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区域产业升级与国家科技发展注入 “校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