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对接202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申报要求,破解跨学科研究申报痛点,10月20日下午4点,“语言智能如何赋能国家社科申报”专题讲座在甘露书院北104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科技处主办,外国语言文化系、川北健康人文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特邀四川外国语大学嘉陵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孟教授主讲,外国语言文化系副主任杜军教授主持,系部全体教师及校内相关领域科研骨干悉数参会,为2026年高级别课题申报开展针对性赋能。
姜孟教授紧扣国家社科基金评审趋势,从语言智能的交叉学科属性切入,系统拆解其在申报中的实用价值。他指出,语言智能作为融合语言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高度契合国家社科“跨学科创新”导向,能为选题设计、理论构建、方法创新提供三重核心支撑。在选题环节,他结合四川外国语大学实践案例提出,可借助语言智能技术构建文献知识图谱,精准识别“理论断层”与研究空白,从源头规避同质化选题,这与国家社科“凸显问题意识” 的要求高度契合。
针对申报书撰写的核心难点,姜教授给出具体解决方案。在理论构建上,可依托语言智能跨学科框架,以“语言大数据+健康人文”交叉范式为基础,打造原创性分析模型;在方法创新上,通过语言智能技术强化实证支撑,进一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他特别强调,2026年国家社科申报需坚决避免“新名词堆砌”,必须以扎实的学科融合实践为根基,让技术赋能真正落地到具体研究问题中,切实提升申报质量。

互动环节聚焦申报实操需求,与会教师围绕“前期成果如何与语言智能选题有效衔接”“怎样通过可视化模型呈现创新点以增强评审说服力” 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咨询,与姜教授就成果转化路径、选题匹配逻辑等关键内容进行细致交流。参会教师纷纷表示,本次讲座让大家深刻感受到语言智能的破冰之力,有效破解了跨学科申报的困惑,为2026年高级别课题申报提供了可落地、可操作的策略路径。
本次讲座精准对接2026年度国家社科申报需求,通过“政策解读+ 案例示范+实务答疑”的立体化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师对学科发展态势的认知,更切实增强了申报选题的精准度与整体竞争力。下一步,外国语言文化系将以本次讲座成果为依托,组建专项申报研讨小组,持续开展申报书打磨指导工作,以语言智能为重要突破口,竭力推动科研成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