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语言学及语言病理学团队围绕《语言学及语言病理学》第一章“概述”开展集体备课,以 OBE“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 理念为核心,全体任课教师参与,聚焦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及思政融入,为课程开篇筑基,助力听力与言语康复人才培养。

锚定跨学科核心,搭建认知框架
备课团队明确,语言病理学是语言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为明晰学科基础,团队将第一章节拆分为3次课程(共6学时):首次课讲解学科定义、发展脉络及语言交流医学基础,筑牢医学根基;第二次课剖析心理学、文化与语言学支撑,构建多维理论框架;第三次课介绍语言治疗师教育、言语残疾评定及特殊教育,形成“理论-应用”闭环知识体系。

破解教学痛点,重构内容设计
针对“重理论轻应用”问题,团队以“问题驱动+案例分析”为核心,引入语言发育迟缓、失语症等临床病例,引导学生建立“语言结构—功能异常—临床表现”逻辑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四结合”教学法,激活课堂
备课组提出“四结合”教学策略:线上-线下结合,依托学习通预习、课堂解析重难点;理论-实践结合,将教学搬进言语治疗室;讲授-讨论结合,教师精讲后组织病例讨论;专业-思政结合,结合“健康中国2030”沟通无障碍战略,强化学生报国情怀与人文关怀。
统一标准,夯实“金课”基础
团队将统一教学 PPT、教案、案例库及课后任务,制定多维度形成性评价方式,保障教学质量一致。
本次备课统一了教学思想,优化了设计。未来团队将推进集体备课常态化,探索跨学科与实践教学融合新路径,为打造“金课”、培养专业人才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