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马院深耕细研打磨精品课 共探教学提质路径

文:李帅旭 图:杨岳静 审核:胡澜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日期:2025-07-07 浏览量:

李帅旭 杨岳静
审核 胡澜

7月4日至7月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了为期3天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研讨会。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胡澜、党总支副书记何洋、副院长王震,思政课教师工作坊负责人张怡玥、黄婉霞、苏承英及学院部分教师参会,西南大学王绍霞博士、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西华师范大学程静教授、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魏小英教授受邀担任特邀专家,以专业视角为课程打磨“把脉问诊”。

“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精准传播真理,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像螺丝钉般扎实,每一段论述都要如手术刀般精准。”胡澜在开场时开宗明义,此次研讨会是马院践行“集体备课出精品、协同教研促提升”理念的生动实践。他强调:“打磨思政金课,靠的是众人拾柴的团队力量,拼的是博采众长的开放胸怀。今天我们既聚院内智囊,又邀校外高参,就是要让课程在思想碰撞中愈发精进,在群策群力中更富张力。”会上,苟艳和张怡玥分别阐述了《思想道德与法治》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章节架构与内容设计,结合教学实例,详解了各章节的重难点突破思路与互动设计构想。

“选题有视野,但可再聚焦;内容有深度,仍需更鲜活。”魏小英在点评时直击关键,她认为部分章节存在“范围略宽、焦点稍散”的问题,建议“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比如‘统一战线’,不妨锁定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实践,从史实细节中提炼理论精髓;‘文化强国’建设,可融入地方非遗传承、红色文化创新等案例,让抽象理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她进一步强调,内容打磨要实现“三化”:理论阐释精准化,抓住核心要义不发散;逻辑梳理条理化,串联知识节点不脱节;案例运用场景化,贴近学生认知不悬空。“唯有如此,才能让思政课既有理论的‘硬度’,又有情感的‘温度’,更有实践的‘力度’。”张莉建议融入校史中的红色育人素材,让理论教学更具“校本辨识度”;程静提出强化章节间的“勾连度”,形成“前有铺垫、后有呼应”的知识网络;何洋则强调增加“问题链”设计,通过“提出疑问—分析探究—解决阐释”的闭环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张怡玥将参会教师的意见、建议进行逐字逐句梳理。她表态,要一点一滴打磨内容,把每个章节都精雕细琢成“经得起推敲、受得住检验”的教学精品。

此次研讨“聚了智、明了路、鼓了劲”,充分彰显了团队协作的力量。马院将持续秉持“深耕细研”的态度,把“团队作战”的优势用足,把“借智引智”的渠道拓宽,让每堂思政课都成为“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共同把《思想道德与法治》《毛中特概论》等课程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