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研室简介
医学影像技术教研室成立于2006年3月,是医学影像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等专业及成人本、专科教育的《医学影像技术学》的教学工作,全年理论课达500余学时,实验课达900余学时。
师资结构:目前教研室共有任课教师1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助教6人;博士2人,硕士学历9人,留美教师1人;校级优秀教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全国医学影像技师培训基地特聘教授1人,四川省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委员2人,四川省放射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1人,全国优秀技师1人,南充市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2人,川北医学院学报杂志编委1人。
教研室拥有独立教学的成像实验平台---医学影像后处理实验室,价值约300多万元,其后处理功能与临床后处理基本一致,目前已面对师生开放使用2000余人次。此外,教学辅助设备包括附院的大型医疗设备,如数字胃肠机3台,数字乳腺成像系统2台,数字X线成像系统10台,多层螺旋CT机6台,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仪3台等先进设备,价值上亿元。在全院各教研室中名列前矛,完全能满足学生见习及实习的需要。
近五年来,教研室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主研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12项,获得医学技术一级学科校级重点资助1项;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南充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及专著30部,其中主编了全国统编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技术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程》,多部教材荣获川北医学院优秀教材二、三等奖;多人次参加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会做大会发言,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内各种教学及技能比赛,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实践技能大赛二等奖、省级对比剂规范技能大赛三等奖、川北医学院课件比赛三等奖、影像学院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等多项殊荣;影像技术教学团队在2024年获得“南充新青年集体”称号。
通过教研室的不懈努力,学校的大力支持,2014年9月获得教育部的认定,创办了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14年正式招生。2018年5月获教育部颁发的首批医学技术硕士学位授予点,并于2019年正式招生。
(二)教研室开设的所有课程介绍
《医学影像技术学》是介于影像诊断和影像治疗之间的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是运用现代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功能或解剖成像,最大限度获取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特征性资料。该门学科涵盖了影像设备(X线、CT、MRI、核医学)的结构原理、影像成像链的组成和形成条件、图像后处理、图像质量的控制与管理以及各种影像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通过该门学科的学习,使影像学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医学影像、生物医学工程及影像技术等)能系统掌握不同影像设备的图像采集、图像重建和图像显示,培养全面的医学影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尽快适应现代影像医学快速发展的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有:普通X线成像技术、激光打印技术、数字X线成像技术、CT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和PACS系统,医学影像技术本科理论课学时为180学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论课学时为90学时,医学影像学专业理论课学时为96学时。教学重点为各个设备成像原理、图像后处理、影像质量控制。实验课与理论课比例至少达2:1,以保证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
《医学影像成像理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解X射线成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成像、像的理论基础。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已有的数学、物理学、电子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地掌握X线成像(CR,DR, DSA,CT)、MRI和核素成像(SPECT 和PET)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川北医学院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